加载中...
李东阳《行书王徽墓表卷》

李东阳《行书王徽墓表卷》

明清书法 [list:visits]℃
李东阳《行书王徽墓表卷》绢本 行书 34.4×1007.6cm 上海博物馆藏释文:世有以字著曰王尚文先生既卒之四年,予以其子韋請表于墓,为之文曰:先生姓王氏讳微号辣斋。尚文字也以应天府学生举景泰...
冯子振行书墨迹《与放牛光林语》

冯子振行书墨迹《与放牛光林语》

辽金元书法 [list:visits]℃
元代冯子振行书墨迹《与放牛光林语》,纸本墨笔,纵33.4 横88.7厘米,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藏。冯子振是元朝官吏,著名文人。不仅书法才能杰出,还擅长诗文,文笔绝佳。收到此墨迹的放牛光林是日本镰仓时代到南北朝时代的临济僧。他于文保二年(1318)渡航至中国参访高僧,于1324年返国,回国后历任建长寺、建仁寺、天龙寺、南禅寺的住持,为振兴日本禅宗做出了贡献。此作品将日本僧侣放牛光林比作梅子成熟时的样子和叫做瞻匐的开着带香味的花的树,是一部作者看出放牛光林作为禅僧的资质,并对其将来抱有期待的诗文。书法运笔锐利,气势阔达。
范成大行草《中流一壶帖》

范成大行草《中流一壶帖》

宋代书法 [list:visits]℃
范成大《中流一壶帖》纸本 行草书 31.8×42.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成大再拜上问 二嫂宜人懿候万福老嫂儿女辈悉拜起居之礼 朗娘侍奉均庆元日四哥见过却云得大哥书近曾不快从善书又来为渠觅丹闻大段虚弱甚悬也四哥云得其侄书交之只批数字耳不知 先之彼中曾得书否钟医舍我而它之亦缘贫病交攻可亮想数曾相见如闻钱卿颇周其急可谓中流一壶也平江有委不成大顿首再拜。范成大《中流一壶帖》纸本,行草书十行,问候类信札。首启“成大再拜上间二嫂宜人爵候万福”,末署“成大再拜”。书法茂繁流畅,生意盎然,为后世所推崇。《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
褚遂良行书《千字文》

褚遂良行书《千字文》

隋唐书法 [list:visits]℃
褚遂良,这位唐代杰出的书法家,以其独特的行书风格在历史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中,珍藏着他那部著名的《千字文》。这份珍贵的手稿不仅展现了褚遂良高超的书写技艺,更是中华文化瑰宝的一部分。此文的创作缘起于贞观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647年。褚遂良受皇命书写了五十本《千字文》,这不仅是对书法艺术的传承,更是文化交流的体现。万文韶为其刻字,体现了唐代对文人及其艺术创作的重视。回顾历史,褚遂良的行书创作深受后世推崇,他在笔画之间融入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使得每一笔每一划都如同在叙述一个动人的故事。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几百年,但他的艺术成就依旧影响着今天的书法家。令人着迷的是,这份《千字文》不仅在中国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在世界范围内也成为研究唐代书法的重要资料之一。对于爱好书法艺术与中华文化的人来说,能够欣赏到这样一份珍品,无疑是一种幸运。但值得注意的是,本站所提供的文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未必完全能够确保其真实性,想要深入了解的读者,建议查阅更为详尽的学术资料。古典艺术不仅反映了一段历史,更是文化的桥梁。在欣赏褚遂良行书之美的同时,我们也在追溯历史,感受着那悠久的文化积淀。
北魏《大方广华严经》

北魏《大方广华严经》

魏晋书法 [list:visits]℃
北魏《大方广华严经》《大方广华严经》是我国重要的大乘经典,有东晋佛陀跋陀罗所译的六十卷本与武周实叉难陀所译的八十卷本两种,这件写经书东晋六十卷本第三卷的〈卢舍那佛品第二之二〉,为向李兰女士所捐赠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件写经卷的首尾完善,纸墨如新。纵25.2 公分, 横778.2 公分。字形扁方,结体紧密。用笔稳健扎实,转折方硬,已具楷形;但横画拉得较长,收笔重按,尚见隶书的馀韵。全作行气疏朗,具有一种古朴的趣味。由于这卷的书法与纸质都与敦煌藏经洞的北魏写经相似,无怪乎卷后曾熙辛酉(1921)年的题跋称:“此敦煌石室藏北魏人书《大方广华严经》也。”
东汉隶书《乙瑛碑》

东汉隶书《乙瑛碑》

秦汉书法 [list:visits]℃
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称《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史碑》、《孔龢碑》。汉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隶书。18行,行40字。现存山东曲阜孔庙内。碑高260厘米,宽128厘米。碑后附“后汉钟太尉书,(宋)嘉祐七年张稚圭按图题记”正书一行。此碑记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鲁相乙瑛之言,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桓帝准可,时乙瑛已离任,遂以孔龢补之。此碑结体方整,骨肉亭匀,波磔分明,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与《史晨》、《华岳庙》、《熹平石经》同趣。自欧阳修《集古录》以降,迭经著录,对后世影响很大。宋张稚圭以为钟繇所书。宋洪适《隶释》云:“……繇以魏太和四年(230)卒,距永兴盖七十八年,图经所云非也。”明赵崡《石墨镌华》也说:“元常,献帝初始为黄门侍郎,距永兴且四十年,此非元常书明甚。未知张稚圭所按何图。其叙事简古,隶法遒劲,令人想见汉人风采,正不必附会元常也。”明郭宗昌《金石史》谓此碑“尔雅简质可读,书益高古超逸。”清方朔《枕经金石跋》云:“《乙瑛》立于永兴元年,在三碑《礼器》、《史晨》为最先,而字之方正沉
文徵明行书《对酒、观书、煮茶》三首卷

文徵明行书《对酒、观书、煮茶》三首卷

明清书法 [list:visits]℃
文徵明行书五律三首卷,26×358.5cm,来源:广东崇正拍卖2024秋季拍卖会。此卷录文徵明五言诗三首,分别为:《对酒》《观书》《煮茶》,此卷写来使转灵动,一气直下,挥洒自如,绝无一点僵硬板滞之病,深得黄庭坚欹侧俯仰、跌宕起伏,变化多端的“个中三昧”,韵律之美予人如听妙音之享受,而笔墨之沉雄,变化之丰富,气势之开阔,当为其精力弥满的风格成熟期之力作。释文:《对酒》晚得酒中趣,三杯时畅然。难忘是花下,何物胜樽前。世事有千变,人生无百年。还应骑马客,输我北窗眠。《观书》老眼视茫然,时时手一编。未能忘习气,聊复遣馀年。 欹枕山窗下,篝灯细雨边。谁应知此味,自结静中缘。《煮茶》绢封阳羡月,瓦缶惠山泉。至味心难忘,闲情手自煎。地罏残雪后,禅榻晚风前。为问贫陶谷,何如病玉川。徵明。
赵佶行书《恭事方丘敕》

赵佶行书《恭事方丘敕》

宋代书法 [list:visits]℃
宋 赵佶 《恭事方丘敕》绢本 行书39.9×265.7 cm 1117年 辽宁省博物馆藏宋徽宗赵佶《恭事方丘敕》质地为五幅不同颜色的均描有金花凤的罗绢,又名《方丘礼戍答妃嫔起居敕》、《方丘季享敕》。
陈基行草《苦雨帖》

陈基行草《苦雨帖》

辽金元书法 [list:visits]℃
陈基《苦雨帖》纸本 行草 23.9×24.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陈基《苦雨帖》,又名《致伯行契兄尺牍》,写得洒脱随意,犹如其个性。走笔驰骋操纵,情趣流走。最后“耶”字的末笔,一竖占了五六字的位置,豪气直泻无余,难得如此畅意!曾藏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
赵孟頫行书《天冠山题咏诗帖》

赵孟頫行书《天冠山题咏诗帖》

辽金元书法 [list:visits]℃
赵孟頫书法《天冠山题咏诗帖》(清人钱泳刻本)天冠山在江西省贵溪市城南1公里处,有三座山峰品峙而立,故称三峰山。又因其巅方正,两隅垂桃如冕,又称天冠山。赵孟頫曾在此立碑,并撰文书丹,即为天冠山二十四景撰写的诗帖,遍写贵溪风光。此帖为清人钱泳刻本,书法以婉媚胜,故为人们所爱好。另有一刻本,石存西安碑林。
张即之楷书《双松图歌卷》

张即之楷书《双松图歌卷》

宋代书法 [list:visits]℃
张即之(1186-1266),字温夫,号樗寮,南宋和州(今属安徽)人。官至司农寺丞.授直秘阁。以擅书名世,书宗唐人,结体严谨,笔法险劲,对当时书坛影响很大,北方亦多仿效其体者。《双松图歌卷》钤“张”(朱文)、“张氏”(白文)、“即之”(朱文)印,款署:“张即之七十二岁写”,即南宋宝祐五年(1257),为晚年之笔。后人皆称张即之“以能书闻天下”,“大字古雅遒劲,细书尤俊健不凡”。此卷擘窠大字,神完气足,劲健雄肆,但时见险怪之态。卷前有伪作托名苏东坡古柏图,后有明代陈新、夏彦良跋历代著录:《寓意录》、《行渠宝笈初编》。此卷为其晚年之笔,擘窠大字.神完气足,劲健雄肆,且时见险怪之态。历代著录:《寓意录》、《石渠宝笈初编》。
张瑞图草书《李白月下独酌》

张瑞图草书《李白月下独酌》

明清书法 [list:visits]℃
张瑞图 草书《李白月下独酌》 纸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崇祯辛末书于白毫庵中 果亭山人 瑞图。这是张瑞图传世的草书名作。在章法上缩小了字距,字与字牵连映带,上下连贯,同时,又拉开了行与行的距离,使得行间留下长条的空白,连贯流动的墨线与疏朗清晰的空白,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得实处更黑,虚处更白,布白上极有意味,字的结构用力劲健,加上有折无转的笔势,一意横撑,显得奇绝剽悍,字里字外充满张力。用笔矫健翻飞,结体折拗疏宕。
南宋大儒张栻行书《文语卷》

南宋大儒张栻行书《文语卷》

宋代书法 [list:visits]℃
南宋大儒张栻行书文语卷,33.3×52.5厘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南轩张栻书,日本长尾甲书法题跋。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改字钦夫、乐斋, 号南轩, 四川绵竹人。 南宋学者、 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东南三贤”之一,名相张浚之子。
李阳冰篆书《千字文》

李阳冰篆书《千字文》

隋唐书法 [list:visits]℃
李阳冰,字少温,赵郡(今河北省赵县)人,生卒年不详。好古,善属文,他曾为缙云令、当涂令,集贤院学士,晚年为将作少监,韩退之称曰李监是也。令当涂,李白往依之,赠以诗曰:“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吐辞又炳焕,五色罗华星。”李阳冰在唐代以篆学名世,精工小篆,圆淳瘦劲,为秦篆一大变革,被誉为李斯后小篆第一人,对后世颇有影响。
杨秀楷书《董美人墓志》

杨秀楷书《董美人墓志》

隋唐书法 [list:visits]℃
美人姓董,汴州恤宜县人也。祖佛子,齐凉州刺史。敦仁愽洽,标誉乡间。父後进,俶傥英雄,声驰河渷。美人体质闲华,天情婉嫕,恭以接上,顺以乘亲,含华吐艳,竜章凤采 ,砌炳瑾瑜,庭芳兰蕙,既而来仪鲁殿,出事梁台,摇环佩於芳林, 袨绮缋於春景,投壶工鹤飞之巧,弹棊穷巾角之妙,妖容倾国,冶咲千金,妆映池莲,镜澄窓月;态转回眸之艳,香飘曳裾之风;飒洒委迤,吹花回雪。以开皇十七年二月感疾。至七月十四日戊子终于仁夀宫山。苐春秋一十有九,农皇上药,竟无救於秦医;老君灵醮,徒有望於山士怨此瑶华。忽焉雕悴,伤兹桂蘂,摧芳上年,以其年十月十二日葬於龙首原,寂寂幽夜 茫茫荒陇,埋故爱於重泉,沉馀娇於玄*(土遂);惟镫设而神见,空想文成之术 弦管奏而泉濆 弥念姑舒之魂 触感兴悲 乃为铭曰:高唐独绝,阳台可怜,花耀芳囿,霞绮遥天,波惊洛浦,芝茂琼田,嗟乎頺日,还随湲川,比翼孤栖,同心只寝,风卷愁慔,氷寒泪枕,悠悠长暝,杳杳无春,落鬟摧榇,故黛凝尘,昔新悲故,今故悲新,馀心留想,有念无人,去岁花台,临欢陪践,今兹秋夜,思人潜泫,*(辶子)神真宅,归骨云房,依依泉路,萧萧白杨 坟孤山静,松疏月凉,*(土上匧下心)兹玉匣,
欧阳询《九成宫》高清拓本

欧阳询《九成宫》高清拓本

隋唐书法 [list:visits]℃
欧阳询 (557年一641年),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字信本,楷书四大家之一。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欧阳询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 * 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 》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今选欧阳询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供大家欣赏临习。
王羲之草书《瞻近帖》

王羲之草书《瞻近帖》

魏晋书法 [list:visits]℃
《瞻近帖》是《十七帖》丛帖第八通尺牍。是王羲之写给妻舅郗愔的一封信,信中对郗愔来会稽居住的消息感到高兴和期盼,并希望他能告知来期。《法书要录》卷十《右军书记》著录《瞻近帖》全文。刻入《十七帖》等。《瞻近帖》另有墨迹两件:一为唐代敦煌临本,二为元代赵孟頫补写唐人临本。释文:瞻近无缘省苦,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苦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大意:看来最近尚无机缘会晤,只有付之悲叹。您家中大小都平安吧。听说您将来这里居住,等待您来到,不胜欣喜之至,此言想必可以实现,要告诉 * 期喔。我意料您不想住在京都建康,这里地既隐僻,又当时令特佳,所以很高兴您能前来。这封信的用意是期待您能回信。
钟繇《贺捷表》

钟繇《贺捷表》

魏晋书法 [list:visits]℃
《贺捷表》释文:臣繇言:戎路兼行,履险冒寒。臣以无任,不获扈从,企仰悬情,无有宁舍。即日长史逮充宣大令,命知征南将军运田单之奇,厉愤怒之众,与徐晃同势,并力扑讨。表里俱进,应期克捷,馘灭凶逆。贼帅关羽,已被矢刃。傅方反覆,胡修背恩,天道祸淫,不终厥命。奉闻嘉憙,喜不自胜。望路载笑,踊跃逸豫。臣不胜欣庆,谨拜表因便宜上闻。臣繇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建安廿四年闰月九日,南蕃东武亭侯臣繇上。《贺捷表》译文:臣繇言:行军打仗,紧张艰苦,我已不能适应军旅生活,也因以不能获准上前线了。但挂念军情战况,日则踮足挂怀,夜则难以安眠。就在今天,长史来通报时,得悉奉魏王之命主持征南军务的征南将军曹仁运田单之奇谋,激励三军将士,与徐晃互相配合,并力作战,内线和外线同时进击,如期克敌致胜,斩获凶恶的叛我的逆贼的首级。贼帅关羽,已遭箭弩之伤。(在此役中),我南乡(今淅川东南)太守傅方和荆州刺史胡修投降关羽,正是“天之道,善者福之,淫者祸之”,(傅、胡逆天行事),使其不得善终 。听到这样的喜讯,喜不自胜。但见街道之上欢声笑语,载歌载舞。臣不胜欣庆,便随着自己的心愿拜表上闻魏王。臣繇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