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隶书《乙瑛碑》

东汉隶书《乙瑛碑》

秦汉书法 [list:visits]℃
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称《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史碑》、《孔龢碑》。汉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隶书。18行,行40字。现存山东曲阜孔庙内。碑高260厘米,宽128厘米。碑后附“后汉钟太尉书,(宋)嘉祐七年张稚圭按图题记”正书一行。此碑记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鲁相乙瑛之言,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桓帝准可,时乙瑛已离任,遂以孔龢补之。此碑结体方整,骨肉亭匀,波磔分明,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与《史晨》、《华岳庙》、《熹平石经》同趣。自欧阳修《集古录》以降,迭经著录,对后世影响很大。宋张稚圭以为钟繇所书。宋洪适《隶释》云:“……繇以魏太和四年(230)卒,距永兴盖七十八年,图经所云非也。”明赵崡《石墨镌华》也说:“元常,献帝初始为黄门侍郎,距永兴且四十年,此非元常书明甚。未知张稚圭所按何图。其叙事简古,隶法遒劲,令人想见汉人风采,正不必附会元常也。”明郭宗昌《金石史》谓此碑“尔雅简质可读,书益高古超逸。”清方朔《枕经金石跋》云:“《乙瑛》立于永兴元年,在三碑《礼器》、《史晨》为最先,而字之方正沉
皇象章草《急就章》

皇象章草《急就章》

秦汉书法 [list:visits]℃
皇象章草《急就章》《急就章》原名《急就篇》,是西汉元帝时命令黄门令史游为儿童识字编的识字课本。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得名。流传至今最早的《急就章》写本传为皇象书,今有刻本流传。近人沈曾植《海日楼札丛》称:“细玩此书,笔势全注波发,而波发纯是八分笔势,但是唐人八分,非汉人八分。”此帖对后世影响甚大,至今仍为古章草的代表作品,亦是公认的章草范本之一。《急就章》以明代吉水(今属江西省)杨政于正统四年(1439)时,据宋人叶梦得颍昌本摹刻的为最著名,因刻于松江,故名“松江本”,原石现藏松江县博物馆。此本章草和楷书各书一行,字形规范,笔力刚健,寓变化于统一,其字结体略扁,各字间均不牵连。有些笔画下笔尖细,重按后上挑,出锋镰利,形成不规则的三角形,成为其字的重要特点。此书点画简约、凝重、含蓄,笔意多隶,笔划虽有牵丝,但有法度,字字独立内敛。横、捺、点画多作波磔,整篇气息古朴、温厚,沉着痛快,纵横自然。皇象,字休明,三国时期吴国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官至侍中、青州刺史。善八分,小篆,尤善章草。其章草妙入神品,时有书圣之称。他的草书与曹不兴的绘画,严武的围棋,菰城郑妪的算相,吴范的善候风气,赵达的
汉隶珍品《汉故雁门太守鲜于璜碑》

汉隶珍品《汉故雁门太守鲜于璜碑》

秦汉书法 [list:visits]℃
汉隶珍品《汉故雁门太守鲜于璜碑》,亦称《鲜于璜碑》,延熹八年(165)十一月立。1973年5月,天津武清县高村乡兰城村农民发现于村东苏家坟。碑高2.42米,宽0.81-0.83米,厚0.12米。碑阳字共十六行,满行三十五字;碑阴字共十五行,满行二十五字,共827字。此碑新出,文字基本完好,书法亦出自高手,为汉隶中的珍品。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东汉《郃阳令曹全碑》拓本

东汉《郃阳令曹全碑》拓本

秦汉书法 [list:visits]℃
曹全碑,全称郃阳令曹全碑,又稱曹景完碑,刻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碑阳20行,每行45字,碑阴5列,内容为记述曹全(字景完)的功业。明万历初年(1573年)出土于陕西郃阳县。清康熙壬子(1672年)后断裂缺字,于1956年移立西安碑林博物馆。此碑在汉隶碑刻中属尚阴柔一类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