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周铁山摩崖石刻石颂
颂文,刻于佛经右侧,共12行,行43—52字,字径22厘米左右,隶书为主,共614字,现可辩认476字。颂文系骈体文,讲究对仗,工整华丽,极富文采,记述了铁山刻经的时代背景、经主家世、刻经年月;记述了铁山摩崖的位置与周围地理环境,“瑕丘东南,大岗山南岭之阳。前观邾峄峨峨……却瞻岱岩巍巍……左顾昌岩,右临车驿……”并特别赞美了刻经书法艺术的精妙,“清跨羲、诞,妙越英、繇,如龙蟠雾,似凤腾霄……”意指其书法艺术可与“书圣”王羲之和韦诞、张伯英、仲繇相媲美。经主匡喆,系汉丞相匡衡之苗裔,是当时邹县颇有影响的名门望族。颂文记述的刻经时间为“皇周大象元年岁大渊献八月庚申朔十七丙子”,即公元579年为铁山摩崖刻经的年代。“大象”是北周静帝宇文阐的年号。是年,由他敕令禁止排佛事件的发生,允许官民信奉佛教,长达4年之久的“周武废佛”宣告结束,铁山刻经就是这次佛教复兴的产物。从颂文中“寻师宝翰”、“敢辑遗训”词句分析,颂文作者当系安道壹的弟子。由于颂文本身无年号可考,也有人推测其时代为隋朝(见王思礼、赖非:《铁山“石颂”的初步考察与研究》,(《书法》 * 第二期)。